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 [标杆城市·青岛②]人才支撑:引才融智攀新高

[标杆城市·青岛②]人才支撑:引才融智攀新高

2025-05-08 01:57:01 [时政] 来源:赤道仪视界晨报

     本网记者 刘江雪 夏宗伟
  人才是标杆促进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一座城市应如何有效吸引人才、城市才支撑引才融充分发挥智力支撑作用?青岛解读青岛的经济发展实践,吸引和利用人才支撑推动城市发展进程,②人是智攀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点。

  政策支撑倾力打造“人才高地”
  放眼青岛的新高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标杆正在高速发展轨道上的城市才支撑引才融青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人才对驱动发展的青岛重要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各类英才来青岛创新创业。②人
  有数据显示,智攀截至2017年6月底,新高青岛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75万人,标杆其中,城市才支撑引才融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青岛驻青院士28人,聘任院士23人,领军人才1526人。
  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青岛人才引进政策力度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强大支撑。
  2012年,“青岛英才211计划”正式出台。这部在青岛全市人才政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计划,提出了涵盖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管理等领域的16项人才子计划,而在这16项子计划中,12项属于新创造计划。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拉起了青岛市人才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人才政策全要素的集中。
  在此之前,2011年,青岛已经在高新区先行先试,对人才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支持。
  在此之后,2013年,以对入选人才给予100万元项目研发补助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实施;2014年,编制“蓄水池”设立,实现了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编制上不封顶;2015年,《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出台,在安家、创业、科技、培育、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核心政策30条,并配套实施13个细则……
  正是这一连串引才政策“组合拳”,使青岛政策集聚人才的洼地效应凸显,青岛大跨步进入能够跟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较高下的“人才高地”。
  “这些制度的落地,让青岛在招才引智的管控措施更加‘柔软’,招引基础更加‘强硬’,最终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量质齐升。”青岛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这场高端人才资源的争夺战中拔得头筹,青岛最终实现的是城市为应对未来发展积聚内生动力。
  平台搭建强势隆起“智库集群”
  8月2日,青岛国际院士港6号楼内,袁隆平所带领的团队正在按部就班地观测水稻试验田内的相关数据。这一团队常驻院士港,承担着新稻种高产攻关、海水稻培养育种等工作。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余艾冰留下的亲笔签名,也表达了他对院士港项目的充分认可:“青岛国际院士港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新生事物,提供了一个集萃国内外院士、高端人才的平台,将对中国的科研创新、应用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这片院士与院士做邻居的高端人才集聚区内,王玉田、索罗宁·尤里等72位海内外院士先后签约入驻,这表示,他们每年需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在青岛工作。
  另一方面,这种“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出一批项目”的打包引进方式,不仅实现了才智集聚,也实现了项目、资本等综合力量的集聚,成为形成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孵化器。
  像国际院士港这样的“智库集群”,在青岛还有许多。这些集群的相继启用,意味着青岛已建成国家及留学人员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院士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为主体的全链条、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在搭建院士等顶尖人才产业化项目聚集园区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本地资源和平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抢占先机,并不是将院士、智库、专家简单引进来就结束了,这些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搭建平台、激发人才,打造出新的产业生态才是下一步的重点。”国际院士港落户的青岛市李沧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承担着院士科研成果产业化重任的院士双创中心目前正在加班加点建设。
  多源渠道立体拓展引智空间
  2016年10月,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举行,这是青岛成功举办的第16届“蓝洽会”,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集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仅这一次“蓝洽会”,便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620多名海外人才报名,参会海外社团近30个,

一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瞩目青岛。
  这是青岛引才融智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的典型写照。近3年来,通过“蓝洽会”,青岛直接吸引海外高层人才来青洽谈对接764名,签约项目535个,有效助推了国际人才和项目融合发展。
  频频抛出橄榄枝,并抛得精准、抛得深入,成为青岛吸引人才聚集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环中,许多招引方式已经成为“青岛模式”:
  在国内,先后与129所重点高校签订高层次人才合作战略协议,每年组织重点企业赴北上广深开展“靶向引才”;
  在国外,设立25家海外引才聚智工作站、4个海外工商中心,建立海外引才基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
  每年至少4次组织企业赴欧美等发达国家举办海外人才推介会,积极促成海外人才来青发展;
  连续3年举办“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2016年吸引998名博士云集青岛……
  在发展的路上,青岛毫不掩饰对人才的“渴望”,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引才融智措施,也正在深刻改变着青岛。

 

(责任编辑:教育)

推荐文章
  • 广州这条公交线路,今起开行“导盲犬形象巴士”

  • 日照开展质量普及宣传和教育培训

    日照开展质量普及宣传和教育培训     本报讯记者 许静)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市质量检验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获悉,市质量检验协会将把质量普及宣传和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多年来,市质 ...[详细]
  • 日照50余家企业充电“上市”

    日照50余家企业充电“上市” 本报讯(记者 杜洁 实习生 董昱辰) 上市对企业发展有何意义?所属行业是否适合上市?上市需要经过哪些程序……9月28日,上海证劵交易所企业上市培训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市的50余家企业接受上市培训。培训 ...[详细]
  • 每天100余人值守保节期用电安全

    每天100余人值守保节期用电安全     本报讯(记者 杜洁) 为迎接国庆假期,日照供电公司结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当前电网运行形式和环境条件的特点,采取新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排查电网安全隐患,切实增强为民服务能力,确保全市人 ...[详细]
  • “背景太假哥”:网红、政协委员和曾经的失败者

    “背景太假哥”:网红、政协委员和曾经的失败者 刘元杰在2021年到了新疆尉犁县,开始直播卖蜂蜜。 受访者  /图)在真正让刘元杰走红的那段视频出现之前,他的很多场直播是在蜂场进行的。大部分时候,密密麻麻的蜜蜂像回到了蜂巢一样,附着在他那圆鼓鼓的身 ...[详细]
  • 日照启动158户特困家庭帮扶

    日照启动158户特困家庭帮扶     本报讯(记者 邢慧) 9月28日,我市开展帮扶城乡特困家庭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确定了158户城乡特困家庭与市直部门、单位、有关企业结成了帮扶对象。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 ...[详细]
  • 日照外经贸工作稳步推进

    日照外经贸工作稳步推进 前8个月进出口增幅全省第一本报讯记者 肖杰)从日照市商务局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前8个月,日照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32.55亿美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 ...[详细]
  • “十一”旅客发送创历史纪录

    “十一”旅客发送创历史纪录 本报讯(记者 贾艳锋 秦钊) 10月7日,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道路客运共投放运力7730辆次,发送班次17995个,加班428个,包车66个,发送旅客45.46万人次,同 ...[详细]
  • 杭州女童坠亡案择期宣判,受害者父亲称保姆及家人从未道歉

    杭州女童坠亡案择期宣判,受害者父亲称保姆及家人从未道歉 视觉中国/图)2023年4月18日上午,“杭州女童坠亡案”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一审开庭。检察机关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保姆吴某某提起公诉。经过庭审,本案将择期宣判。据法院通报,2022年6月8 ...[详细]
  • 刘家湾赶海园迎来万余游客

    刘家湾赶海园迎来万余游客     本报讯(记者 裴颖) 国庆七天长假结束了,很多市民外出旅游,也有不少游客到日照体验滨海风情。    10月7日,记者从刘家湾赶海园获悉,今年国庆假期,赶海园接待游客万余人,主要以本市和日照周边 ...[详细]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