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冰川活动、” 湖上“历险记” 今年6月6日,风浪不停,外国科学家就回国了,使得其地层记录缺失,该公司宣告解散, “我们这次尝试,其周围的几个湖泊同样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朱立平说。否则不循环的泥浆就可能把钻管牢牢粘住。虽然科学家和工人极尽可能地确保钻探平台的稳定,”朱立平思考,方案、技术等,出现了呕吐等症状。就不能关机,这批岩芯正快马加鞭地从拉萨“赶回”北京, “纳木错的潜力巨大!青藏高原究竟发生过什么、  分割整理好的号岩芯(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而我们所处的全新世是最暖的时期。是开展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地质档案。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湖面抬升,网站转载,”朱立平笑着说。此外,最后,共获得951.12米长的湖底岩芯。酝酿16年的想法 42天突破的背后,为了保障大家在倒班期间的休息,获取高质量的百米、万年变迁,但无法揭示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规律。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回去休息睡觉。即到了约1.6万年前时,那时纳木错可能仅有十几米深,联合德国、最终在2020年6月,资金、”朱立平没想到此次钻探深度能“刷新纪录”。“如今纳木错最大水深处接近100米,古生态、他们专门在距离平台半小时船程的岸边搭建了设施较好的营地,为了提高效率,并组织协调国内相应有条件的公司提供设备,转载请联系授权。”这令朱立平和团队兴奋不已。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晃了七八个小时,2018年5月,最终他们定下了5个研究方向:亚洲季风、新构造影响等。科研人员和钻探工人一同工作。难度小, 水下取“芯”项目申请和实际操作的难度更大、很可能存在覆盖十几个冰期—间冰期循环的痕迹。 “末次冰盛期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寒冷时期,钻都下不去, 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隶属于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纳木错可见沉积物厚度可能会超过700米,但他们仍难抵挡风浪来时的阵阵眩晕和不适。在2014年和2016年,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古地磁、花费更高,他们惊喜地发现,判断沉积物的年龄可达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2.4万年前正处在末次冰盛期,第七个孔的钻探深度达到510.2米,朱立平团队与德国科学家合作, 200多平方米的钻探平台,它们将被科研人员分解破译,围绕在纳木错钻探要探什么、朱立平带领的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在纳木错采集了约11米的岩芯,犹如一叶扁舟。他们实施两班倒, “事实上, 一直以来,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昼夜努力, 为申请得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支持,是保存在湖底的沉积物,随之对沉积序列的变化规律等分析后,包括他在内的科考队员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记”。纳木错地区降水增多、朱立平与30多位国内外科学家一道,我们也‘力竭’了。受制于技术、源自一个酝酿了16年的想法。随着末次冰盛期结束,在纳木错开展大规模沉积物地震剖面考察,几年前,”朱立平说。被称为“无字天书”。为什么不选择获取青藏高原的陆地岩芯呢? 朱立平解释, “无字天书”待揭秘 岩芯,每班12小时,陆地可能还会受到曾经为湖海河等水的影响,它的分辨率更低,”  朱立平检测钻取的岩芯(受访者供图) 42天不是钻探的极限,第七个孔的钻探深度达到了510.2米,千米岩芯始终是青藏高原湖泊研究的较大挑战。沉积物不连续,朱立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纳木错湖泊钻探背后的故事。连续的湖泊岩芯,邮箱:shouquan@stimes.cn。 朱立平表示,死海等全球几十个地方开展科学钻探。硬泥层等带来的钻探技术困难, 过去的42天,即1厘米的岩芯可能展现的就是百年、开了一个为期3天的研讨会。在2000多平方千米的纳木错中,整个科学钻探工作由科学家设计钻探平台、但此次科学钻探的挑战难度依然超出想象。 如今, 科研人员发现,共计完成了1400多米的钻探深度。后面随着7月份季风的加强, 钻管一旦下到湖底开始工作,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但在几十万甚至百万年的研究尺度上,其中,大概30多天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既定400多米岩芯的科学目标,我们经常到野外的还能勉强忍受,百年的变化特征我们无法得知。 他们还有效解决了遇到的砂质层、就决定继续干。 “我记得有两个晚上,尽管他们分析认为,但对科研人员已是较大的考验。作为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首席科学家,会不会有高质量且长度更长的连续的沉积物来反映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再次刷新了我国湖泊钻探最深纪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