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7 07:26:19 来源:赤道仪视界晨报 作者:焦点
如果中国北方的毛白杨生飞絮有一天消失不见,那或许可以追溯到2015年冬天,毛白一个平静的杨死杨絮时刻。
在北京大兴区前安定村附近麦田的飘过中央,一座用红砖搭建的京城祭坛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见到一棵漂亮的毛白杨生古毛白杨。砖红色的毛白祭坛和散落的贡品是关于崇拜的残存,按照《周礼》制定的杨死杨絮礼法准则,用于祭祀鬼神的飘过社址,必须要有一棵树。京城这棵杨树好像明白,毛白杨生自己比城里的毛白杨树漂亮在哪儿,它的杨死杨絮枝条和树干之间几乎是直角,远远超过其他杨树60°的飘过极限,树冠肆意生长,京城直到看上去像是一颗地球。
从59万年前诞生的那一刻,它就是华北平原的原住民,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在59万个春天里开花,让种子迎风飘散。
毛白杨被人类崇拜、驯服、直至厌恶。
在林场,在绿化带,人们先把毛白杨从二倍体改造为三倍体——类似那些畸形的大草莓,让它能够速生,填补大国的木材缺口。1960年之后,高大的体型又让它被大量用于抵御沙尘、净化空气。城市里的毛白杨就这样快快地长大,直到它们让人难以忍受。
杨树疯长,人们意识到时,情况已经无法控制。不少研究团队希望攻克毛白杨的飞絮问题,他们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刘勇也是其中之一。1988年,他曾帮助大兴安岭恢复火灾区的植被,在那时,提倡模拟自然形态的“近自然林业”概念还未进入中国,刘勇只需考虑尽快恢复植被。后来,他对植物的看法不断改变——哪怕学生喜欢和树聊天,在他看来也很正常,他提醒学生,唯一的例外是,“除非树也和你讲话了”。
而在困扰北京的飞絮难题上,他采取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路径,那棵被崇拜的古毛白杨雄株,将成为他研究的起点。
2024年4月16日,北京,玉渊潭公园湖面积聚一片片白色飞絮。(视觉中国/图)
“不会融化的雪”,最终变成对张博工作的抱怨。
很少有人不喜欢北京的春天,张博是其中一个。他是一名官员,也毕业于北林,如今负责治理中国首都严峻的飞絮问题。那些白的、像云朵一样轻盈的物质,总是在晴朗的春日,携带着芝麻粒大小的种子,飘到空中。
它们太小了,如果拆分开,那些细小的绒毛,可以轻易钻入人的鼻孔、眼眶。每个北京人都抱怨飞絮之困,只有张博这样的治理者知道,它们究竟是怎样的重担,哪怕只是字面意义上的——“科普中国”曾估算,北京每年产生的飞絮约两千吨,重量相当于400头大象。
它们大多来自杨树和柳树,这两个树种雌雄异株。春天,两百万雌株上的蒴果爆裂,种子和附着其上的绒毛也随风飘散,落到地上,成了不会融化的雪。
“不会融化的雪”,最终变成对张博工作的抱怨。北京市民拨通12345,投诉飞絮遮挡视线、引发过敏。抱怨被转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张博是副处长。一名曾负责回复投诉的职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几年前投诉最多时,他连轴转到下班也处理不完。
有关飞絮的每一条信息都会让张博神经紧绷,他有一个挺拔的鼻梁,声音很轻,但听上去很有说服力。2024年4月,张博在一档节目中听到,有医生说,飞絮是植物的花粉,引发过敏。张博立马联系电视台,表达抗议。引发过敏的主要是花粉,花粉生于植物雄株,而飞絮产自杨柳树雌株。“我们说飞絮像棉花一样(不会引发过敏),很多老百姓是不听的,因为我们的(官方)身份在这,是吧?”张博说。
那位医生的确混淆了飞絮和花粉,而且,杨柳树的授粉期和飞絮期并不同步。但飞絮有机会载上其他花粉、尘螨等物质扩散,导致过敏反应。哪怕只是飞絮本身,也可能因为过于细小和无处不在,引发人体不适。
22年前,张博考进北林时,北京已是遍地杨柳。在一些人看来,这恰恰是飞絮问题进入公众视野的节点。北京的毛白杨大多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植树造林运动,到2000年前后,1980年代大规模种下的杨树进入壮年,飞絮开始严重了。
人类对城市中杨树的大规模改造由此开始。1999年,《中国绿色时报》曾报道,北京半壁店乡以每年6万株的速度更换杨树,且已花费1000万元,而当年北京的人均GDP,是19803元。
此后,对杨树的改造手段越发多样,媒体使用的词也触目惊心:打“避孕针”,是在树干上打一个5到8厘米深的孔,让抑制花芽的药水渗入树体内部,整个过程要持续10天以上;“换头术”“变性术”,是把产生飞絮的雌株,高位截除,嫁接上不产生飞絮的雄株。
如今,改造不再局限于树本身,人们进化出一套精细的飞絮管理机制。在2024年的北京春日,135支巡逻队要在首都超过100条路线上来回巡查,一旦确认某个点位飞絮严重,全市85支应急治理防治服务队马上听从调配,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到2025年春天,又一种新技术派上用场,凝絮剂,通过高压水枪、雾炮车、甚至无人机喷洒于树冠,使飞絮无法再飞。
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根治飞絮、驯
相关文章